▼ 亲,升级 法语角VIP 后查看精彩内容哦
O(∩_∩)O~
法国翻译家铎尔孟:校审《红楼梦》译稿 谱写“双梦奇缘”
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古香古韵的酒馆、茶社,刻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石壁……全长6公里多、只能容纳两人并行的曹雪芹小道,位于北京西山地区,在3月下旬的春光里,格外情趣盎然。生命最后十年 校审《红楼梦》译稿
200多年前,曹雪芹常走此路,用人生最后的十年写出字字泣血的《红楼梦》。200年后,这条小道连起一位在北京生活近半个世纪的法国翻译家铎尔孟(Andre d'Hormon 1881-1964)。
他曾把自己在法国寄寓的住处称作“华幽梦”,亦用生命最后的十年在“华幽梦”里校审他的弟子——中法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李治华所译的《红楼梦》法文翻译稿,谱写出“双梦奇缘”。
海淀区位于北京西北部。这一带与法国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至十八世纪,上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最为兴盛。当时在北京有一群法国精英人士,经常活跃在西山一带。这个团体的核心人物之一是铎尔孟。
北京将拍纪录片追忆铎尔孟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导演助理石盛楠接受记者采访时展示史料照片:在古色古香的中式堂屋中,铎尔孟身着长袍,安闲地坐在一旁,似乎只是那座华丽老宅的陪衬。石盛楠说,3月底,反映中法文化交流历史的四集纪录片将正式开机。其中有很大篇幅会介绍铎尔孟。
根据石盛楠和她同事们的探访考证,1906年,26岁的铎尔孟来到北京,做过清朝醇亲王载沣子女的法语教师,末代皇帝溥仪幼年时曾尿在他身上。北洋政府期间,铎尔孟任总统和政府外交顾问。
1920年前后,铎尔孟与中法大学创始人李石曾等人,在西山地区开展农村试验,兴办社会事业,还同蔡元培、李石曾等共同发起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并说服法国政府,利用庚子赔款返款创办中法大学及附属机构,为中国留学青年提供行前法语及务工培训。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出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领袖。
铎尔孟精通中文、法语,翻译过大量中国经典著作和戏剧。他还是法国著名诗人圣·琼·佩斯的好友。圣·琼·佩斯以横越戈壁大沙漠的经验和京西妙峰山庙会为背景,写下印象派长诗《远征》(Anabase),并因之获得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
寄寓修道院称作“华幽梦”
铎尔孟在北京居住生活长达48年,于1954年回法国。他寄寓在巴黎以北多蒙市中一个叫Royaumont的王家修道院,并把那座修道院称作“华幽梦”。
在西山,曹雪芹用人生最后的十年写出《红楼梦》;200年后,铎尔孟亦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在“华幽梦”里痴迷地校审他的弟子——中法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李治华所译的《红楼梦》。对于《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铎尔孟都按照原意,用法文古体诗重新创作,以便法国读者能够深入理解。
传奇命运引中法各界关注
法文版《红楼梦》耗尽铎尔孟的心血,译著未完他就溘然而逝。法文版《红楼梦》是在他死后才出版的。“华幽深处掩红楼”的“双梦奇缘”,记录了中法两位文学巨匠“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经历。
虽然铎尔孟一生没有结婚,亦无子女,并刻意低调。但他的传奇命运仍引起中法各界越来越大的关注。
正在筹备“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的满兴远说,展览要用众多故事,塑造出铎尔孟、圣·琼·佩斯等中法文化交流领域的杰出人物群像,以声、光、影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营造艺术氛围,让今人记住百年中法情缘。
本内容为法语角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法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