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升级 法语角VIP 后查看精彩内容哦 O(∩_∩)O~
“六·一”至 中欧小盆友的童年有啥不一样
Joliane 发表于 2015-06-02 07:23:27, 0回 / 3302阅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来了。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着童年,大朋友们意犹未尽地回想往事。童年的欢乐心情是相似的,只是不同国家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欢乐体验。我们将欧洲主要国家与中国进行对比,来看看中欧“小盆友”的童年有啥不一样。

生育率:中欧出生率都那么低 小朋友们还能找到同龄玩伴吗

中欧尽管经济水平差异仍然较大,但似乎都走进了反映经济发展的低婴儿出生率“泥沼”。从宏观层面来说,出生率影响未来的劳动力数量和经济潜力。不过作为被研究对象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直接受到的影响可能是还有没有一起玩耍的同龄小伙伴们。

一项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德国的出生率已经低于日本,成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国家。

BBC报道,据德国BDO设计师事务所和汉堡国际经济研究所(HWWI)的研究数据,德国过去5年里平均每1000位居民才会出生8.2个孩子,即出生率仅达8.2‰。

在欧洲,葡萄牙和意大利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出生率的这一数字分别为9.0和9.3。与此同时,最高的出生率在非洲,尼日尔的出生率位列第一,达到了每1000人出生50个孩子。

不过欧洲也并非完全是低出生率,法国和英国的出生率都在每1000位居民出生12.7个孩子。

英国的学校甚至还感受到了“高出生率”的“压力”。去年,相关部门就警告说,英国中小学校的名额非常吃紧,仅伦敦地区,就需要24万个额外的名额。而一项遍及英国82个地方议会的调查显示有近千所小学在扩建,1/3的学校为了扩建甚至牺牲了户外活动所需的操场空间。

法国的小朋友们可能的同龄玩伴数量几乎40年不变,因为自从1973年婴儿潮结束以来,每年法国新生儿的数目出奇地稳定——每年大约会都有80万名新生儿。

尽管很多人因中国的生育率而担心,但事实上中国的生育率与英法相当。中国大陆去年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

中国的问题在于,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中国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

另外,反映妇女的生育热情、态度、能力的生育率持续偏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生育率只有1.04,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2.3。而如今在西北欧(包括法国、北欧国家和英国),生育率已接近于人口更替的速度。

教育:欧洲“免费玩” 中国是永恒的“实用主义”

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推行免费的早期教育,这为“穷孩子”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英国为例,该国政府自1996年4月起每年投资80亿英镑以保证每名适龄儿童每天免费享受近3小时的早期教育 。幼儿园可以凭在园幼儿的花名册直接去当地政府领取教育基金。政府每学期还给每个孩子发放450英镑教育金,连续发放三学期。德国的情况是:公立学校免费,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都不收取学费,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

相较之下,中国幼儿园却以收费高“出名”。公立幼儿园要收赞助费、月费、餐费,每学期的英语班和兴趣班一般也要单独缴费。去年,宁波曾曝出一个“土豪幼儿园”,光学费就要7万元人民币一年,这一数字甚至远超过民办的大学学费。

中欧间教育的差异还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在中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永远离不了考试“坎儿”。热热闹闹的幼升小是为了进入一所优质小学,浩浩荡荡的小升初是为了进入一所优质初中,轰轰烈烈的中考是为了进入一所优质高中,然后就迎来“决定一生”的高考,而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兴趣班没完没了。在家长的眼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们说中国式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如此看来,一点不为过。但此“实用”非彼“实用”。中国注重填鸭式的灌输、千篇一律的死记硬背,却忽略了思想、人品、内涵的培养。考试过后,不会独立生活、不懂独立思考的孩子如何在一夜之间成长为“成年人”呢?

而欧洲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各国也有各国的特色。德国注重“玩中学”和走出去。德国的幼儿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每个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与方案都由幼儿园老师们自主决定。在幼儿园,孩子主要的任务就是玩:在玩中学习各种知识,锻炼各种能力。为让孩子“玩得尽兴”,教学楼内设有很多“小工厂”,以及“琴棋书画”教室。当然,植物园、“小小动物园”、体育馆等也是德国幼儿园的“必备设施”。此外,3年中,孩子们还要走出幼儿园,了解外面的社会。他们会参观警察局、消防局、邮局、市政府等,孩子们每周还要到“社会大家庭”里训练各种技能:如到超市和菜市场学习如何用钱、怎样买东西。

在法国,孩子的艺术教育是相较下最为受重视的。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而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长就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英国幼儿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社区给幼儿园以强力支持。其主要做法是:政府官员、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优势支持幼教事业。建立“社区玩具图书馆”,不仅把0至5岁的儿童作为服务对象,而且还把幼儿家长纳入到教育活动中。

交际:欧洲有夏令营童子军,中国是兴趣班?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结识新朋友的主要途径是在学校,这对中欧来说并没有多大差别,那么在学校之外呢?

欧洲的学生课外时间非常充裕,常常有从多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以法国为例,从2008年之后,全法的小学和幼儿园实行4天上学制,而每天还仅上课6个小时。除了寒暑假玩,学生还想有4个两周左右的小假期。

法国政府则非常重视校外活动的展开,将充裕的课外时间转化为各种夏令营冬令营。这些活动的组织大体划分为三大类型七种形式:一是有住宿的接待,其中包括假期旅居、短期旅居、主题旅居、家庭假期旅居;二是无住宿的接待,包括课外活动中心和青年接待中心;三是童子军。

法国每年有450万未成年人受惠于上述几种形式的托管。在课外中心方面,全法国课外活动中心共计33000个,有400多万青少年注册参加。

如此多样的活动形式除了能够提升儿童的创造力自主能力外,也能通过交朋友、团队协作等方式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童子军也得到较多重视。最早的童子军计划是希望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集体观念,培养骑士精神。而到如今,官方希望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教宗则希望则他们身上发现基督精神。

去年,欧洲20个国家的12000名童子军8月1日至10日齐聚法国诺曼底,参加第4届国际大会,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和诺曼底登陆70周年。

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们学习时间较长,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仅就广州为例,近日发布的《广州市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000多位广州家长中,超6成家长表示为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

这些兴趣班从英语、数学等升学所需到钢琴、书画等艺术培养。一个孩子还经常出现“身兼”多个兴趣班学员的身份。更重要的是,由于家长的期待,孩子参加兴趣班也可能并非源于“兴趣”。

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儿童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儿童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福利:中国家庭被孩子“吃穷” 欧洲人靠生孩子“致富”?

欧洲的社会福利十分注重“孩子”,从生育到抚养,政府的补助甚至能让某些家长仅靠生儿育女就能够维持“优越”生活。而相较之下,中国的儿童福利并非一项“普惠”政策,该国既没有完善的儿童福利法,也没有专门管理儿童福利的机构。

法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免费或支付额度较大的儿童抚育资助项目,如医疗资助权利的享有者是所有儿童,以及提高在收入补贴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家庭津贴方面,如果该家庭孩子的数量超过了一个(仅有一个孩子没有享受此项补贴的权利),政府则会为这些家庭提供一定的补贴,补贴额度与该家庭孩子数量之间成正比例增长关系,无论这些家庭的婚姻状况是否良好,或父母的收入水平高低与否,家庭津贴会一直持续到孩子16岁时。

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覆盖面非常广,大部分家庭用不着为孩子的医保担忧。此外,德国法律规定,儿童随父母享受免费医疗保险:德国《社会法典》第五卷中“家庭保险”的规定,法定医疗保险遵循“免费联动保险原则”。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主要收入者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那么孩子将跟随在他的名下,免费享受医疗保险。如果父母都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他们在孩子出生时可以任意选择父亲或母亲所在的保险公司。原则上,一个家庭的孩子在18岁之前可以享受免费联动保险。如果他在18岁以后还没有工作能力,那么其享受免费联动保险的年龄可以拖延到23岁。

根据英国儿童福利政策,每个英国家庭的第一个子女每周可领取20.3英镑的补贴;之后每增加一个孩子每周多领取13.4英镑,至孩子16岁为止;完成高中学业的孩子可领取补贴至18或20岁。有的家庭甚至只靠生孩子就能过上小康的生活,即使父母没有工作。不过,自2013年1月起,英国政府收紧了儿童福利政策:每个有儿童的家庭中,父母只有一方工作且年收入超过5万英镑,就会失去部分儿童福利,年收入超过6万英镑,其儿童福利将被全部取消。

中国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儿童福利观念,长期以来,中国习惯上所定义的未成年人福利,主要是指由民政部门举办的未成年人福利院服务,其目标群体是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而截至今日,中国也没有一部完整的未成年人福利法,更没有确立起完善的未成年人福利法规体系。 此外,中国也没有专门的全国统管儿童福利的机构,儿童福利管理是分散于民政部、教育部、妇联以及司法等众多部门,大量社会群体也有所介入。

不得不说的儿童安全:性侵、自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

性侵、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等,这并非只是成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今,对儿童安全的保护正在被中欧多国所重视。

近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在给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吉米·萨维尔的性侵“算账”,除其之外,还有更多“臭味相投”者。据《北京晨报》报道,警方已锁定1400多名涉嫌性侵儿童的犯罪嫌疑人,对此,英国警方对学校、宗教机构和医疗机构发起一项大规模调查,严打此类恶行。

同样法国社会也面临同样的困扰。据北京《法制日报》报道,法国也曾多次曝出性侵儿童的丑闻,尤其是2001年的布洛涅案和2005年昂热案更是在全法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法国政府和民众也逐渐意识到,刑罚并非一剂万能药。

在中国,性侵案件屡见报端,拐卖儿童,虐童等现象也日趋频发。据北京《京华时报》分析称,中国超过一半的性侵儿童案件是在监护缺位前提下、施害者临时起意实施的,监护人缺位给了施害者可乘之机。儿童受侵害案件多发暴露儿童保护力量薄弱、家庭监护缺失。

此外,儿童心理健康也是中欧多国应该重视的问题。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尤为复杂,比如儿童“被留守”。据英国《卫报》报道,留守儿童更易受困于情绪波动和紧张,心理问题更复杂,留守儿童通常有自卑感,不太自尊和自信。他们中许多人缺乏安全感,害怕与人交流或感到十分焦虑。

交流不畅通引发自闭症,智能手机也是隐患。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心理学家警告说,智能手机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儿童处于自闭症的边缘,比起前几代的同龄人,他们读不出别人面部表情的确切含义,也缺乏同情心。

心理疏导已经渐渐被重视起来。德国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有一系列的心理课程,包括自我调节、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和如何表达等,社区周末也有相关活动。德国大医院也都设有儿童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科,特别强调“从出生开始防治”。

心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儿童饮食安全更马虎不了。据北京《科技日报》报道,专家强调,“中小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与培养习惯的黄金时期,在人生的早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将受教一时,受用终生”,食品安全教育进课堂能直接减少中小学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专家呼吁应组织编撰统一的食品安全教材和读本,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认知。

在欧洲,严防儿童贪食“垃圾食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谁都不想肥胖后被视为残疾。据北京《生命时报》报道,欧盟认为,广告和媒体要对民众的健康负责。特别是儿童,更容易受到“不健康”广告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的媒体法规定,少儿节目中不能插播食品广告,防止孩子爱上“垃圾食品”。

(本文摘自:欧洲时报)

本内容为法语角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法语角。
返回法语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