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升级 法语角VIP 后查看精彩内容哦 O(∩_∩)O~
法国艺术概述
lamant 发表于 2015-06-03 13:57:15, 0回 / 7725阅

法国人以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自豪,这是毋庸置疑的。法国相当重视教育艺术和知识性讨论被认为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 罗马时代(公元前56—公元476)

罗马人首次为法国带来文明。这个时期的建筑以称颂罗马帝国为主。现存的建筑有阿尔勒(Arles)和尼姆的圆形竞技场、尼姆和维埃纳(Vienne)的神殿,以及嘉赫渠(aqueduct of Pont du Gard)。

◆ 罗马时期(11—12世纪)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法国进入黑暗时期,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公元8世纪的加洛林王朝。这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非常少,多数是11世纪罗马教会建筑。这类建筑以石材代替木材做圆顶,使用厚重的拱壁,装饰也增多了。罗马式建筑风行法国各地,并发展了地方特色,尤其在勃艮第的维热雷(Vezelay),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惊叹的美丽建筑。

这个时期所遗留的另一种主要建筑是堡垒,不过绝大多数不是成为废墟,就是被整修或重建过。昂热(Angers)仍保存了巨大的围墙;朗基亚(Langeais)依然保留着具有中世纪外貌的建筑。

本时期的文学作品,目前流传下来的多为韵文,以歌颂忠诚和骑士精神为主。最主要的是歌颂英雄的武功诗(Chansons de geste),最有名的是《罗兰之歌》(Chansons de Roland),叙述加洛林英雄,在查理曼大帝对抗异教徒的战争中,于龙塞斯瓦列斯(Roncesvalles)之役牺牲的故事。

宫廷浪漫故事于12世纪首度出现并盛行。描述性的诗歌咏颂理想式的骑士之爱。这类传奇故事受古人影响很大,著名的传奇作家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约卒于1183年)就认为自己和同时代的人都是希腊及罗马文学的继承人。到了13世纪,传奇故事被亚瑟王传奇(Arthurian legend)取代。这种文学形式对中世纪的影响相当大,像《玫瑰传奇》(Roman de la Rose)就是梦幻式的宫廷爱情寓言故事。同样的主题对普罗旺斯的游吟诗人(Provencal troubadours)也有重大影响,这些游吟诗人对法国的音乐有相当大的贡献。

◆ 哥特时期(12—15世纪)

哥特式建筑有催人向上的精神,哥特式的大小教堂都有着高耸的尖塔和飞拱柱、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型花饰窗格。位于沙特尔(Chartres)的大教堂即为典型代表。建筑内部的装潢日趋繁复华丽,拥有圣坛隔屏(Rood-and-Choir-Screen),祭坛后方有图画等装饰物,还有许多雕塑品。

书籍的装饰和图片也越来越多,最出名的代表就是祈祷书(Books of hours)——记载教徒祈祷时所说的话。这种风气在14世纪达到颠峰。与此同时,出现了架上绘画(easel painting),从对细节的注意和完美的空间表现,可知法国艺术受到艺术前辈意大利和佛兰芒学派(Flemish school)的影响很大。主要的代表人物为富凯(Jean Fouquet,生于1420年,卒于1481年),他是法王路易十一的御用画家。

修道院对法国中世纪的音乐发展贡献最大。修道院将单旋律的圣歌改编为复音音乐。勃艮第宫廷在音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雇佣了许多音乐家和作曲家,各自均有优异的成就。代表人物为迪费(Guillaume Dufay,约1400—1474年)。中世纪法国最杰出的诗人当首推15世纪的维永(François Villon),他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加入“韵文故事”(fabliaux)的精髓,生动地描绘了15世纪巴黎下层人民的生活。

本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散文作家首推编年史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傅华萨(Jean Froissart),他是百年战争史的主要撰述者。更特别的是,他本人曾经历了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Battle of Crecy)。

◆ 文艺复兴(16—17世纪)

法国在15世纪末进攻意大利,使得法国的艺术家、建筑家和老百姓注意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最明显的影响可以在皇家和贵族的城堡建筑上看到。此时的城堡已从防卫的功能,变成精致华丽的居所。起居空间变宽,窗户加大,护城河、城堡主楼、塔楼变成纯粹的装饰建筑,不再有防御的功能。城堡不再依山而建,而是傍水矗立,水景将景致装点得更豪华。原本应该与自然环境条件协调,但越来越多的建筑因设计的需求而改变地貌。本来城堡有许多不同的建筑形式,但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变得规则,多了几何味。1634年的雪佛尼(Cheverny),线条的单纯之美展现无遗。对照兴建于13至17世纪的布卢瓦(Blois)可以清楚地看见法国的建筑风格从封建主义转变为古典主义。尚博尔(Chambord,见168—169页)是卢瓦尔谷(Loire)最大的城堡,最能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

16世纪起,法国文学开始受文艺复兴影响,学者重新研究古希腊和拉丁文作品。这股风潮使人民视野更加广阔,并开始置疑中世纪末以来稳固的宗教思想。1470年,巴黎首度出现出版社;到了1515年时,已有100多家出版社同时在运转。方言文学兴起,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最擅长表达方言文学中的自由、活力和热情。他的《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虽然是骑士传奇模仿文(parodies),但也表达了严肃的哲理。

文艺复兴者,同时也是方法学家和理性主义者的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著有《随笔者》(Essais)三部曲,他认为“人都一样”,为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16世纪最重要的诗人,首推七星诗社(Pleiade)的领导者龙萨德(Pierre de Ronsard,1524—1584年)。七星诗社扬弃中古时期的诗歌形式,提倡回归古希腊罗马的诗风。有12音节的亚历山大诗体(the Alexandrine),成为法国是诗坛的主流。

◆ 古典主义(17世纪)

古典主义(Classicism)兴起于路易十三统治时期,而于路易十四时达到颠峰。专制时期的建筑强调夸大和对称,借以反映出古希腊和罗马的光荣录事。路易十四早期的颠峰代表作为沃勒维康特宫(Chateau of Vaux-le-Vicomte),这座建筑于1656年至1661年兴建,是为马萨林(Mazarin)时期的财务大臣富凯(Nicolas Fouquet)所建。路易十四十分眼红这座华丽的城堡,于是邀请原设计人马(由拉旺 Louis le Vau 领导),另外盖了一座比沃勒维康特宫大一百倍的建筑凡尔赛宫。1648年皇家美术于雕塑学院(Royal Academy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成立,这里毕业的学生,都符合正统的标准和品味。此学院发扬了古典主义,将艺术创作和欣赏视为理性的活动,艺术不再只是教条和规则,而是可以被教导和学习的。

◆ 意大利的影响

意大利的美术风格主宰全欧洲。重要的画家像卡拉瓦乔(Caravaggio),其作品深浅分明、构图夸张且色彩绚丽。他将写实主义融入传统的宗教主题,作品有现藏于罗浮宫的《圣母之死》(Death of Virgin)。17世纪的法国画家像瓦伦廷(Moise Valentin)、拉图尔(Georges de LaTour)和武埃(Simon Vouet),明显地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另外,将古典主义精神表达得最完美的两位法国画家分别为洛林(Claude Lorraine)和普桑(Nicolas Poussin)。洛林出身阿卡迪亚(Arcadia),描绘出沐浴在黄金时代光辉里的宁静田园。武埃的绘画作品给人以单纯、清澈和平静之感。

在宫廷里,精致的芭蕾舞表演是最主要的音乐娱乐。来自佛罗伦斯的吕里(Lully),是当时重要的舞者和作曲者。意大利戏剧并不流行;悲剧抒情诗(tragledies lyriques,一种以芭蕾形式演出的歌曲)显然更适合法国人的品味。吕里写了大量的悲剧抒情诗,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教会音乐。他为王室礼拜堂写了庄严的圣歌,其中包括独唱曲、合唱曲和交响乐。接下来的夏庞第埃(Gustave Charpentier)、库伯兰(François Couperin)、德拉朗德(Michel-Richard Delalande)将此乐风发扬光大,并为严谨的对位音加上宏亮的合音。

◆ 法国文学

法国的古典文学是以蒙田的作品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蒙田认为文学不但可以启发人类的自然天性,也可以发掘宇宙的本质,并将文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笛卡儿(Descartes)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造物者赋予人类追求真理的天性,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促动。继承这类学说的文学创作者,则以单纯的语言和风格,并使用戏剧性的手法联接时间场景,用来表现文学。他们还将文学分门别类,像喜剧(comedy)和悲剧(tragedy),并于1643年创办法兰西学院(Academie Française),捍卫法国语文和文学。这个时期所谓的“沙龙”(Salon)开始流行,这些沙龙由上流社会仕女主持,像著名的朗布依埃(the Marquise de Rambouillet),并时常进行文学讨论。

许多有趣的文学作家创作非小说类的文体。例如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的著名作品《词话》(Maximes)里说道:“虚伪和道德不过是一体两面。”以及“对于别人家的不幸,我们都能坚强地承受。”流露浓厚的犬儒主义和道德悲观主义。塞维尼夫人(Madame de Sevigne)的《书信集》生动地描绘当时的日常生活,已经她自己的感想。巴斯噶(Blaise Pascal)的《乡巴佬书信集》(Lettres Provinciales)以及《思考》(Pensées),为17世纪狭隘、过度严谨和自信的理性主义思想,带来一帖清凉的解药。他的名言:“‘心灵’有许多东西,是‘理性’不能理解的。”显示出他是一位古典主义者。

◆ 戏剧

17世纪的诗大多以戏剧表现。当然,也不要忘记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既狡诈阴险,又讥讽嘲弄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多数取材于希腊的伊索寓言(fabulist Aesop)。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和拉辛(Jean Racine)的戏剧表明悲剧是当时的戏剧主流。高乃依的作品《勒熙德》(Le Cid)和《波力厄科特》(Polyeucte)都是相当悲壮的悲剧故事,强调感情和道德责任的对比,剧中的人物具有“超人性”,性格平板且缺乏心理特点,有的只是贵族和英雄主义的象征罢了。拉辛也同样使用“责任对抗欲望”为主题,但他的作品《安德罗玛克》(Andromaque)和《菲德拉》(Phédre),表达的境界更高。拉辛也创作了其他古典励志戏剧作品。除此之外,拉辛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塑造的人物都是充满感情的无名小卒,使用的语言有难以形容的魅力,戏剧的夸张效果极佳。

◆ 喜剧

在此同时,喜剧亦非常盛行,这要归功于莫里哀(Jean-Baptiste Moliere)。莫里哀是首位采取社会评论为题材的法国戏剧家。他和莎士比亚(Willianm Shakespeare)以及琼森(Ben Jonson)同是欧洲喜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莫里哀的作品融合了闹剧(farce)、芭蕾和喜剧的特点,嬉笑怒骂中的冷嘲热讽常常引起当局的不满。他攻击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之作《矫揉造作》(Les Précieuses ridicules),触犯了当时的沙龙分子,成为众矢之的。《达尔杜弗》(Tartuffe,又名《骗子》)除了批判教会里的伪君子,同时也攻击了宗教,结果被查禁了五年。从莫里哀的巨作《愤世嫉俗》(Le Misanthrope)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是技巧高超的讽刺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喜剧作家。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喜剧和悲剧的差别其实是相当微小的。

◆ 洛可可时代(18世纪)

不可避免的,路易十四极度壮丽豪华的风格给社会带来了影响。就建筑的风格而言,内部变得较小,但也较隐密;装潢繁复华丽,并搭配精致的家具。大量使用曲线,如进口的木材、上漆的镶嵌板、花卉图案的镶嵌、金边的镶嵌。

画家华托(Antoine Watteau)、布歇(François Boucher)及弗拉戈纳尔(Jean-Honore Fragonard)是最能表达洛可可精神的人物。华托也许曾受到鲁本斯(Rubens)的影响,但他仍是典型的18世纪法国人。华托用色丰富,但色彩柔和清淡,作品《快乐青春》(fêtes galantes)以田园为背景,以细致的工笔,描绘梦幻般的宁静景象。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最喜欢的画家布歇,其最著名的作品是路易十五的情妇画像。18世纪中叶的法国宫廷,是相当肤浅轻佻的。布歇的学生弗拉戈纳尔也画过一些色情作品,像才华洋溢、色彩明亮绚丽的生动作品《爱的行进》(The Progress of Love),是为路易十四的情妇巴瑞夫人(Madame du Barry)而作,充分反映了洛可可的特点。

◆ 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18世纪)

洛可可风潮之后又回归到古典主义。法兰西学院坚持,美术必须是严肃的,并提倡英雄主义,因此绘画题材又得回到古代去找了。本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为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他所选择的题材都是自我牺牲和道德教化有关,相当严肃。他非常支持革命,后来成为拿破仑的御用画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画家。大卫最闻名的作品《马拉之死》(Death of Marat,1793),描绘革命英雄马拉在沐浴时被暗杀的情形。

自由和理性精神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已有萌芽,到了启蒙时期更加蓬勃发展。18世纪可以说是哲学的世纪。注重心理的个人主义不但影响了文化和艺术活动,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和科学思想。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地位,等同于论文和随笔。这也是思考文学的开端。

◆ 哲学思想

孟德斯鸠(Montesquieu)可以说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典范。他的《罗马盛衰原因论》(Considérations sur les caus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 de leur décadence)说明了以理智和理论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并论述“统治世界的不是靠运气,通常不是靠道德,就是靠物质来统治世界。”另一本类似的著作《论法的精神》(L'esprit des lois),是早期阐述政治理论的作品,书中说明法律为何因地而异。该书特别推崇理智,认为理智在我们所有感觉能力中是“最高尚、最完美、最优雅的”。

◆ 伏尔泰

和孟德斯鸠同样重要的是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他在被放逐英国期间所写的《哲学书简》(Lettres philosophiques),与孟德斯鸠的理想相同,大力赞扬容忍、自由的可贵。英国政界和宗教界在这些方面可称为典范。《风俗论》(Essai sur les moeurs)是一部世界史,描述人类从迷信时代到理性时代的缓慢成长。在现代,伏尔泰却以政治嘲讽故事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真汉》(Candide),这部令人捧腹的小说,影射的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以及莱氏的哲学理论。莱氏认为“上帝创造每一个可能的世界,都是最完美的。”身为一位哲学家,伏尔泰把社会思想变得流行,甚至是一种时髦。

启蒙时期最重要的文坛盛事,是由狄德罗(Denis Diderot)和他的助理达朗伯(Jean d'Alembet)所编纂的17大册的百科全书(Encyclopedie)。这部巨著搜集了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知识,并以“改变大众的思想”为宗旨。

在戏剧方面,以散文为编写体例,并以当代人物为主的“市民剧”(drame bourgeois),取代了过时的古典剧。首创市民剧的作家为博马舍(Beaumarchais),他的两部作品《塞维尔的理发师》(Le Barbier de Seville)和《费加罗的婚礼》(Le Mariage de Figaro)依然历久不衰。后者更是该世纪最卖座的戏剧。这些主题喜剧带有生动的平民感情,这也是自莫里哀以来便已消失的文体。

◆ 卢梭

18世纪也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回应,同时浪漫主义(Romanticism)也初现曙光。提到浪漫主义,再也没有比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阐述得更好的了.卢梭认为自然胜过文明、情感胜于理智、个人比社会更重要。虽然几乎是自学而来,卢梭却能在每一个接触过的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论科学和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阐述了自然学说;《不平等论》(Discours sur l'inegalite)则是赞颂原始社会的美好。卢梭的小说《新爱络绮思》(La Nouvelle Heloise)则是“感伤革命”(sentimental revolution)的主要作品,完全推翻理性,倾听心灵之声。这部书创造了本世纪出版奇迹,在头40年中它就连续出了70版。《爱弥儿》(Emile)一半是小说,一半是论文,它的主旨是作为伟大的教育者来捍卫自然。如同《会契约》Le Contrat Social)是一部重要的民主教材一样,《爱弥儿》则是一部进步教育的重要教科书。他的作品《社会契约》,是有关教育和民主的重要著作。卢梭的《忏悔录》(Confessions)可以说是奠定了现代自传文体的形式。

许多“感伤革命”的小说豆油放荡行为的描述。最典型的是普雷沃(Abbe Prevost)的《曼侬•莱斯科》(Manon Lescaut)。这部小说表面上描述“激情的危险”,但暧昧又古怪的是,这部书几乎是在倡导盲目的爱情。拉克洛(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的《危险的交往》(Les Liaisons dangereuese)是道德教化小说,描述两个放荡的男人诱拐两个纯洁的女性,同时也探讨诱奸的罪恶。

◆ 浪漫主义(19世纪)

1820年到1850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的颠峰时期。然而,文化运动并非“齐步走”,前后总是还有零星的火花产生。浪漫主义在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中崛起,强调无拘无束的个人想象。浪漫主义者不从真实的外界寻找慰藉和灵感,而是以异国事物或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创作。像作家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el),大半时间都住在德国,并影响了歌(Goethe)、席勒(Schiller)和诺马利斯(Novalis)。同时,英国的影响力已不仅局限于哲学和理性主义,也蔓延至诗歌及绘画。这要归功于拜伦(Byron)、斯科特(Scott)、康斯塔布(Constable)和特纳(Turner),以及那时仍被忽略的莎士比亚。

◆ 绘画

杰利科(Theodore Gericault )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于33岁英年早逝。其作品《美杜萨之筏》(Raft of the Medusa)即是他典型的骇人主题,在船筏上漂流等待死亡。他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锋开端,画作充满力量。更重要的人物是德拉克洛瓦,受到鲁本斯和英国的波宁顿(Bonington)、盖恩斯伯勒(Gains-borough)和康斯塔布的影响,作品充满情感,常以异国情调为题材。他的技巧精湛,画风自由,色彩丰富,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浪漫主义的境界。

◆ 音乐和歌剧

法国严格的音乐制度,使得其他国家的音乐难以破门而入。浪漫主义一直只能当个门外汉,稍稍散发一点味道罢了。德国作曲家格鲁克(Christoff Gluck)于18世纪70年代在巴黎从事歌剧创作时,曾为浪漫主义铺路。到了19世纪,不再有狭隘的音乐地域界限,法国大力欢迎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Frank Liszt)和肖邦(Fyederic Chopin)。

法国也诞生了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大师柏辽兹(Hectou Berlioz)。他是一位相当富于创意的作曲家,强调音乐也必须有戏剧性的表现。《幻想交响乐》(Symphonie Fantastique)表现狂烈的风暴、到断头台路上的游行,以及重头大戏女巫的安息日等情节,打破了一般认为的“交响乐”应有的形式。《弥撒曲》(Mass)和《赞美主》(Te Deum)规模宏大;《特洛伊人》(Les Tuoyens)的完成,足以华纳格(Wagner)的《指环》(Ring)匹敌。《回忆》(Mémoirs)可说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如果因为柏辽兹不遵循正统的音乐程序,而断言他是浪漫主义的叛徒,那可就错了。柏辽兹也写了一部有关管弦乐的论文集,并将最精湛的浪漫主义音乐引进法国。他不仅是浪漫派音乐大师,也是现代音乐的先锋。

浪漫主义的音乐生命,要比其他乐派长久得多。古诺(Gounod)的《浮士德》(1859年)曾荣获法国最受欢迎的歌剧达数年之久.马斯内(Massenet)是19世纪下半期最受欢迎的歌剧作家,作品宏伟但修饰较多,带着浓浓的浪漫主义伤感情调,如《曼侬》(Mannon)。在管弦乐方面,在圣桑(Camille Saint-Saen)和弗兰克(Cesar Franck)的交响诗中,可以感受到李斯特的影响力。例如,圣桑的《死神之舞》(Danse macabre)描述死神在半夜的教堂庭院中演奏小提琴,旁边是一堆骸骨在跳舞。弗兰克的《诅咒的追逐》(Le Chasseur maudit)则是热闹吵杂的故事,描述猎人们因为在安息日打猎,被地狱来的猎犬无休止地追逐,以示惩罚。1880年以后,德国的浪漫主义才在法国普及开来,这要归功于无法抗拒的华格纳的魅力。他的影响,使得法国音乐甚至不太有法国的味道了。尽管音乐之中微带浪漫主义的感觉,法国古典音乐还是受到了压抑。福莱(Gabriel Faure)和迪帕克(Henri Duparc)的作品大力表现古典主义,并将《梅乐蒂》(Mélodie)改写为艺术歌曲,足以和德语歌曲相抗衡。

◆ 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最杰出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首推马丁(Lamartine)、维尼(de Vigny)、雨果(Hugo)和谬塞(de Musset)的诗作。这些诗表达了诗人最真诚、最原始的感觉和情绪。强烈的热情和自省,任凭想象天马行空,并借用外在的事物,尤其是大自然,来反映内心的思绪。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作使得诗人有了“悲伤艺术家”的形象。

浪漫主义文学在剧场上,有雨果的史诗改编的戏剧。在散文上则有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pere)。雨果扬弃古典主义的时间和地点等严谨要素,并攻击以不自然的规则判定悲剧和喜剧。他的作品使用自然的口语,并加入地方色彩。如诗般的历史剧《爱尔那尼》(Hernani)和《吕伊•布拉斯》(Ruy Blas)都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抗议。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自省式的作品《阿塔拉》(Atala)和《赫内》(Rene,1802年)塑造了阴郁的浪漫主义人物。贡斯当(Constant)1806年的作品《阿道尔夫》(Adolphe),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伤时间之逝”的主题。浪漫主义在历史小说中的影响最为显著:像维尼的《桑•马尔斯》(Cinq Mars)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富有异国风情的梅里美(Mérimée)作品《卡门》,是比才同名歌剧的蓝本。梅里美的《高龙巴》(Colomba)描述科西嘉家族仇杀的故事。大仲马的《三剑客》和《基督山伯爵》,使得浪漫主义真正风行于法国。

19世纪的法国文化介于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之间。斯汤达(Stendhal)和巴尔扎克(Balzac)的小说正介于两者之间。斯汤达是个浪漫主义者,对意大利文化着迷。他拥戴莎士比亚,喜欢以“爱”作为主题,小说中的主角年轻高傲,以自我为中心。《红与黑》中野心勃勃的索雷尔,为了跻身于法国上流社会,才成为神职人员。《巴马修道院》中的非比希斯卷入巴马宫廷的密谋事件。他以深奥、嘲讽和尖锐的笔调描绘小说中的社会,这些特色更像理性主义。同一时期,巴尔扎克的大作《人间喜剧》总共有80多部小说和故事集,描述从法国大革命到1840年间法国人的日常生活,内容明显流露许多写实主义的特色。但此时的大多数小说仍被浪漫主义的光影笼罩。

◆ 写实主义(19世纪)

19世纪中期在艺术方面,人们对不加修饰的大自然和普通人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虽然在某些作品当中,像柯罗(Camille Corot)的作品里依然带着一点桃花源味道,但他尝试着不再以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方式来诠释大自然。

卢梭、杜比尼(Charles Daubigny)、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和其他的画家用直接的方式来描绘自然,并形成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巴比松画派的名字来自这些画家绘画的地方,也就是在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米勒笔下的农村强调农民的坚毅,赋予凡夫俗子富足的心灵和尊严。他的作品《晚钟》(Angelus)是19世纪最常被复制的图画,不过因为时常引用宗教性质的题材,他也有不甚公允的评价“虔诚的感伤主义者”。

写实派的大将毫无疑问非库尔贝(Gustave Courbet)莫属。这位学者曾因1871年的巴黎公社事件锒铛入狱。他的作品以“触摸得到”的人、事物为主。传统势力认为他的绘画粗鲁丑陋,但他的影响力相当大,且不限于立体主义画派(cubists)。

印象派(Impressionists)也属于写实主义的一支。他们并未成为联合的画派,只有松散的几个意见性社团。在1860年到1886年间为了展览,这些画家曾共聚一堂,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工作。包括莫奈(Monet)、雷诺阿(Renoir)、西斯莱(Sisley)、毕沙罗(Pissarro)、德加(Degas)和马奈(Manet)这些画家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题材,而不是物品永久的面貌。举例说来,像莫奈所画的一系列白杨树和干草堆,以及为卢昂(Rouen)教堂正面所作的绘画,都可以看到他试着表达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气候和时间里,所呈现的不同面貌。

◆ 现实主义文学

福娄拜于1857年出版的《包法利夫人》,标志着写实主义小说的诞生,而在正统的分类上,它也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前锋。在福娄拜的观念里,作家就像是上帝既无所不在却又看不见,这确实是写实主义的看法。福娄拜敌视浪漫主义,在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字里行间中展现无疑。包法利夫人让自己沉溺于浪漫的幻想之中,借以打发无聊的浪漫的乡村生活。浪漫的乡村也是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也许佳作的场景,他是写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

到了左拉,写实主义又转变成自然主义。他认为小说必须遵循科学法则,这些法则凭着遗传和环境支配人类。左拉把这些理论,放进他的宏伟巨著《鲁贡玛卡家族》(Rougon-Macquart)一系列20部小说里。生动又富有想象地描绘第二帝国某个家族的兴衰。

在音乐方面,比才以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为本创作歌剧《卡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875年首演时竟然惨败。这部作品有趣地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剧中以西班牙为背景,富有异国风情,但它对感情的处理(正与单纯的浪漫主义相反),则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这是一出包含了对话和音乐的作品。

◆ 现代

20世纪上半期,法国成为现代主义的温床。来自世界各地的小说家、诗人、艺术家和作曲家齐聚一堂,丰富了法国文化。这些人包括了科普蓝(Aaron Copland)、海明威、米勒、庞德(Ezra Pound)和斯坦因。但现代主义其实是在19世纪就扎下了坚固的根基。

◆ 建筑

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Baron Haussmann)规划出现代巴黎的基础雏形。他拆除了凌乱狭窄的街道,用今日所看到的宽敞笔直大道取代。但倒霉的是,此后的巴黎在50年之间又历经了三次的叛乱,宽阔的大道正好让军队畅行无阻地移动,也为炮战提供了战场。1889年,艾菲尔铁塔落成,它的完工展现了钢铁在建筑上的潜力,迎来了迈入现代******的脚步。今天我们谴责现代主义缺乏人性,与环境疏离。但现代建筑学派的创始人物之一的科比西埃(Swiss Le Corbusier),非常捍卫以功用为主的理性都市计划。他的作品有摩天大楼、网状道路系统、开放式空间,以及环绕着大城市的卫星城镇等。这种理论在“马塞公寓”完全表现无遗。另外值得一游的还有巴黎的科比西埃基金会(La Roche Villa,10 aquare du Docteur-Blanche),以及朗香(Ronchamp)的圣母院,这是少数现代主义宗教建筑的杰作。

而在后现代主义时代里,法国对于推动现代主义建筑无怨无悔,也投注大量资金实际执行。从总统到市长,大家都将大胆前卫的建筑,视为赢得政绩的好手段。这样做的结果是招来了更多的观光人群,并带来各种商机,地方因此变得繁荣。如此一来,来到法国的观光者再也无法忽略现代建筑,像在巴黎的新凯旋门、蒙帕尔纳斯摩天楼、蓬皮杜中心、维莱特科学工业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罗浮宫金字塔,以及巴士底歌剧院;在马塞(Marseille)的国家图书馆;普瓦捷(Poitiers)附近的未来世界;以及戴高乐机场(又称华西机场)附近的综合性建筑。

◆ 现代艺术

在20世纪初期,巴黎即被公认为世界的现代艺术中心。印象派和其他的画家,已经开始思索,绘画不应只是把事物画得像而已,因为摄影就可以直接把东西真实地记录下来。现代艺术的创始者非塞尚(Paul Cezanne)莫属,他分析物品隐藏的各种结构形式。塞尚的影响难以估计,他的影响很明显地表现在立体派的毕加索、布拉克(Braque)、莱热(Leger)、德洛内(Delaunay)等画家的作品中。立体派是抽象派的前身,他们扬弃了传统的透视法,物体呈现出来的模样并非是在特定的时间和角度和切面上的模样“同时”呈现出来,仿佛眼睛同时看到全部的切面和平面。

在当时,到处都是反自然主义的呼声。高庚(Paul Gauguin)和凡•高(Vincent van Gogh)所受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用色也违反自然。此外凡•高用外在的极端世界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他那鲜活的颜色和大胆的线条,不只流露出自身的痛苦心境,厚重的颜料也使得他的作品更接近抽象主义的形式和外观。这种用色方法对野兽派(fauves)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包括马蒂斯(Matisse)、德兰(Andre Derain)、布拉克(Braque)和鲁奥(Georges Rouault)的作品都有非常鲜艳、违反常态的色彩,展现情感和装饰上的成效。

◆ 音乐

法国在现代音乐上举足轻重。1913年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在巴黎公演,引发了现代主义时期极大的诋毁。同样遭遇的还有德彪西(Claude Debussy),尤其是其作品《牧神午后序曲》(1894年)。我们现在用耳朵一听,就马上可以分辨这是现代音乐的滥觞。他的作品几乎无调,完全不用传统的和声法,有时候甚至分不出是什么音调。作品不太区分乐章,有时根本是连续下去的;以个别目标为主,而不是整体印象;有时根本就像个即兴作品。速度时快时慢、节奏不规则;管弦乐不再重要,而强调个别乐器的独奏。德彪西大力推广这些理论,并认为如果不这样做,音乐只是无关痛痒的东西。在当时,很难设想20世纪以后,会有更鲜明的现代音乐出现,这些现代音乐大师有梅西昂(Olivier Messiaen ),以及他的学生布莱(Pierre Boulez)。

◆ 超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遍及了所有的艺术,并影响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亦是扎根于19世纪,在象征派画家雷东(Odilon Redon)莫罗(Gustaaaaave Moreau,巴黎有一所他的美术馆)的作品里可以看见这些特色。在于斯曼(Joris Karl Huysmans)、奈瓦尔(Gerard de Nerval)和迪卡斯(lsidore Ducasse)的违反风俗和幻觉色彩的文学作品中也见得到。尤其在波得尔莱(Chaarles Baudelaire)、兰波(Arthur Rimbaud)和魏尔兰(Paul Verlaine)等人极度幻想式和夸张的文字中明显可以看到。

超现实主义也沉迷于无意识、奇异和非理性,明显受到弗洛依德(Freud)的影响。他们质疑理性和意识心灵的支配统治。他们受到迪卡斯对美学定义的影响:“一把雨伞在操作台上用缝纫机缝好。”20世纪法国两位主要的诗人阿拉贡(Louis Aragon)和艾吕雅(Paul Eluard),也出身于超现实主义。其他明显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特色的还有剧作家普雷沃(Jacques Prevert)和导演科克托(Jean Cocteau),尤其是科克托的作品《诗人的血》。

◆ 电影

科克托带领我们进入电影的时代,这是相当摩登的媒体,也是法国人所谓的第七艺术。法国电影的先锋马雷(Etienne Marey)和勒尼奥(Félix-Louis Regnault)是初期的重要人物。吕米埃兄弟(Lumière brothers)发明了许多电影的设备,梅里爱(Georges Melies )发展出许多拍摄技巧。

电影在法国很早就被当作是一门艺术了,但商业也是很大的考虑因素,像戈蒙(Gaumont)和帕泰(Pathe)就掌握其奥妙。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法国电影受到好莱坞的冲击。然而法国电影界依然欣欣向荣,由许多导演打造出的不同的风格的影片层出不穷,知名的有埃尔比(Marcel L'Herbier)、埃匍斯坦(Jean Epstein)、克莱尔(Rene Clair)、雅克(Jacques Feyder)、雷诺阿(Jean Renoir,画家雷诺阿之子),已经卡奈( Marcel Carne)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经济萧条,新型导演依然辈出。像亨利•乔治(Henri-Georges)、克罗伏(Clouzot)、让皮埃尔(Jean-Piere Melville)、雅克•塔迪(Jacques Tati)及乔治•弗朗休(Geroges Franju)。50年代初期,许多影评人创办《电影练习簿》(Cahiers du Cinema)杂志,发表个人和当代的观点。他们以更自然的观点,审视好莱坞影片,探讨希区科克(Alfred Hitchcock)、福德(John Ford)、夏洛蒂(Harold Hawks)等导演的原创作品。

《电影练习簿》的影评人像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萨布隆勒(Claude Chabrol)和弗朗西斯•特鲁弗(François Truffaut)等人,不久也亲身投入电影事业,拍摄具有高度个人色彩的电影。这所谓的“新浪潮”(Nouvelle Vague)马上变成法国电影的主流,并造成全球的竟相仿效。因为受到斯科斯(Scosese)、克保勒(Coppola)和帕尔马(De Paima)等导演的影响,使得美国电影也有了新的活力和面貌。

60年代末“新浪潮”电影已在各地开枝散叶,但这些人仍紧守岗位,尤其以哥德哈德(Godard)为最,努力拍摄风格独特的电影。时至今日,这些电影已经很难区分派别了。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法国才能维持主要的电影王国的美誉。
本内容为法语角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法语角。
返回法语讨论区